6月13日,福建中医药大学参生不息与萃育参情团队积极响应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号召,就“道地药材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主题,前往柘荣县英山乡实地调研,以上医治国,传承为本之心,探索中医药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
柘参育种正当时,“把脉问诊”促增收
自2022年开始,团队成员在导师的带领下,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当地民情、农情,和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说“乡土话”、沾“泥土气”。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化种植管理、培育和推广优势新品种,团队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共同打造太子参品种展示示范片。同时,定期开展太子参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活动,针对农户野外种植环节遇到的问题,团队成员采用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为农户分享如何保障幼苗根系发育、控制叶斑病等实用的田间管理技巧,通过详细讲解和示范操作,把农技推广服务送到农民“心坎上”,切实做到“案头连接地头、实用接地气”,进而为当地农民纾困解难。
科技支持夯基础,智慧监测顺农时
去年,在多方合作支持下,团队在示范地引进自研风温湿一体化监测装置,实时反馈野外温湿度以及光照强度,在线监测农业生产环境的气候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结合作物生理生态特点,精准把握肥料施用时机与施用量;以及灌溉时机和灌溉量,减少资源消耗。同时,对农田现场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当农田环境达到设定的预警值时,电脑软件可播放提示语音,同时向管理员,发送预警短信,提醒管理员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两年间,团队不断引进不同学科人才,相互学习合作,攻坚克难农田监测技术,实现在田间装上智慧“千里眼,让当地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到“看天管理”。
精准帮扶暖民心,共同富裕惠万家
团队引入新的生产方式 ,由基金会无偿捐苗,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加入,团队成员全程技术帮扶,合作公司兜底收购农民太子参,让利农民,促农增收。今年5-6月,团队成员三下柘荣,用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接地气的话语为当地农户深度解读乡村振兴,详细讲解惠农政策和助农模式,将交流会“搬”到地头,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两次宣讲活动通过聊家常、话农事、谈农情的方式为村民送去了新思想、新政策,致力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以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提高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凝聚多方之合力,引乡村振兴“活水”
本次实践活动,团队诚邀学校领导、基金会负责人和公司技术负责人共同参加,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合作农户开展第二次太子参种苗捐赠仪式,共同见证多方社会力量参与下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目前,团队已和基金会达成太子参振兴专项合作,并引入所合作公司,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通过机构支持和平台搭建,确保帮扶资源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让培育“造血功能”为主要帮扶方式的“活水计划”在当地充分涌动,让“赋能”变为自我发展的“本能”。最终实现以政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有为形式,进一步推动“一县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转型升级,为当地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
乡村要振兴,中医药在行动。从中药材成为贫困地区农户的“致富链”再到中医学子扎根乡土深处,中医药始终顺天时、应地利、谋人和,用爱农情怀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发出乡村振兴的中医药声音。(姚诗琦、李巧琳,指导老师:吴广文)